提要: 臺灣擁有專業的制造能力與龐大的生產基地,而日系電視品牌則在全球市場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與營銷資源,在專業分工的執行下,制造導向的臺灣與營銷導向的日本若能順利在OLED電視的發展上合作,除了可以省卻不少資金的重復支出,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互補作用外,未來這樣的組合還是具備相當的條件。
Sony在今年CES上發表了業界首款的56吋4K2K OLED電視,除了展現其布局OLED電視的企圖心外,也讓市場首次窺視盛傳已久,來自于Sony與友達合作下的正式產品。WitsView認為,在LCD電視市場上,整合能力經常與競爭優勢劃上等號,然而由于資源不斷被瓜分,品牌力量被削弱,未來專業的分工可能取代全面整合,成為新一代主流的市場價值,也將進一步影響OLED電視的發展方向。
WitsView指出,臺灣的面板產業近年來在技術上有來自韓國的挑戰,在產能上則面臨中國大陸面板廠的威脅,加上缺乏本土品牌的奧援,長期發展僅能仰賴外部客戶的訂單,處境越來越艱辛。雖然縱向整合不具優勢,但臺灣面板廠以專業零組件供應商自居的角色卻是中立且鮮明的,除此之外,臺灣友達與群創等面板廠仍持續在不同顯示技術與產品上鉆研,以AMOLED為例,友達除了已經投入相當的研發資源外,現在更已經掌握大世代IGZO的基板產能,雖然成熟度不若韓國,但相較于其他來自中國與日本的面板廠而言,在OLED產品的研發上已經有其領先的地位。
WitsView認為電視品牌重心的轉移,是另一個影響OLED TV發展的關鍵。在CRT電視時代曾經呼風喚雨的日本品牌,卻在LCD電視改朝換代之際逐步失去其競爭優勢,這與這些品牌對于LCD面板這個關鍵零組件的取得策略有很大的關連。
其中Sharp與Panasonic不約而同以自身力量投入LCD面板生產事業,卻也因為制造成本居高不下,面板制造反而成為拖垮品牌發展的沈重包袱;Sony雖然選擇以合資方式與Samsung共同生產面板,但實際享受到合資案所帶來的好處卻十分有限,還還給了Samsung品牌壯大的機會,致使最終含淚讓出電視品牌的龍頭寶座。品牌與LCD制造整合的不成功結果,將成為日系品牌的策略借鏡,在發展OLED電視時,重新檢視資源合與專業分工的重要性。
韓國品牌LG于今年初正式開始銷售OLED TV,然而因為成本昂貴、生產難度高導致售價居高不下,顯示OLED TV的發展僅僅進入起步階段,后續競合的發展方向仍存有相當大的彈性。WitsView表示,臺灣擁有專業的制造能力與龐大的生產基地,而日系電視品牌則在全球市場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與營銷資源,在專業分工的執行下,制造導向的臺灣與營銷導向的日本若能順利在OLED電視的發展上合作,除了可以省卻不少資金的重復支出,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互補作用外,未來這樣的組合還是具備相當的條件,與訴諸高度整合的韓國品牌相互抗衡。
液晶屏專家:http://www.hyxh588.com
|